编者按
学海无涯,奋楫者先;人生有梦,实践者成。
在益阳开放大学求知的热土上,我们见证着这样一群身影:他们于工作中砥砺,在生活里求索,将理论融入实践,以学习赋能人生。他们的历程,是开放教育最美的注脚;他们的成就,是“学以致用”最佳的典范。
今日,我们特开启《益阳开大·星光熠熠》专栏,旨在立标杆、聚才智、展风华。愿借此一隅,记录优秀学子的思与行,传播其知与识。
愿他们的故事,如灯塔,指引方向;如星火,点燃希望。
让我们一同,见贤思齐,与光同行。
本期《益阳开大·星光熠熠》,带您走近一位在重压下勇毅前行,用脚步丈量民情、用担当书写初心的基层守护者——刘海容。
在平均海拔近千米的安化县南金乡九龙池村,一位带着开放大学课本知识上任的女支书,面对合并后38.8平方公里的广阔辖区、薄弱的基础设施和六百多万元的村级债务,开始了她“驮着大包袱”的赶考之路。
她就是刘海容,益阳开放大学农村行政管理专业学子,九龙池村的当家人。
用脚步“打开”局面:从“外来媳妇”到“贴心书记”
2021年,初上任的刘海容,对许多村民而言还是“生面孔”。她没有坐在办公室里犯难,而是选择用最原始也最有效的方式——走访,来打开局面。
她带领村支两委成员,踏遍崎岖山径,耗时半月,走遍了九龙池村的每一个角落。“有时候一个组就要走一天”,但每多走一户,她与村民的心就更近一分。在一次次耐心交流、认真记录中,政策下去了,心声上来了,“外来媳妇”终于成了村民信赖的“贴心人”。
用实干“化解”难题:从“负债累累”到“生机初现”
压力,化为了动力。三年来,她哭过,但从没退缩。硬化的2公里道路、完善的路灯绿化、12公里主公路的安全护栏、5处防洪工程……一砖一瓦,都见证着基础设施的切实改善。
她多方沟通,解决了十个组的饮水难题;她精打细算,在偿还近两百万元债务的同时,甚至完成了村接待中心的简易装修。更难得的是,村里再困难,她也坚持建立了奖学机制,激励村里的孩子们用知识改变命运。
用产业“播种”希望:从“空壳村”到“黄精满园”
深谙“授人以渔”之理,刘海容运用所学管理知识,成功为村里引进了200亩黄精基地。这不仅解决了二十多人的就业,更通过自育600斤黄精种子,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,为村集体经济破冰,播下了长远的希望。
用履职“诠释”使命:从“人大代表”到“民意桥梁”
作为市、县、乡三级代表,她视“人大代表”为沉甸甸的责任。十余次调研,五次建言,她积极将基层最真实的声音传递上去,用实际行动践行着“人民选我当代表,我当代表为人民”的庄严承诺。
从开放大学的课堂到乡村振兴的一线,刘海容用她的实践证明:知识的力量,在于它能扎根于最需要的土地;学习的价值,在于它能转化为守护人民的担当。她脚踏实地,正一笔一划地书写着一名开大学子、一名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的精彩答卷。